五部大論修學講堂


 

甚麼是五大論?

釋量論,現觀莊嚴論,中觀,戒論,俱舍論,完整修學需十八年,是為顯教共基,進入密續只需一年,這種修學風格,是文殊化身宗喀巴大師所創建,沿襲那爛陀以論典為修學的方式,藏地經歷六百年,成就者輩出,是漢傳自玄奘大師以來,另一種盛況,可以兼容並蓄取長補短,讓修學內涵更加完備..

 


新消息

2014-05-10 03:41

問題與建議

—————


傳承的意義

無始以來我們一直都是處於無明當中,這個‘無始‘是指,在業與煩惱的牽引下,不自主地造業流轉生死,頭出頭沒無有出期,所領受的無非是苦,是苦苦,是壞苦,是行苦,是一種無暇的狀態,因為會不自主地造業,只要無明還存在的話。而能幫忙自他出離的唯有佛法,輪迴的根本為我執無明,由此分判自他起愛憎而造業,能說明這一切痛苦的來源與解脫之道,除了佛法就沒有其他的方法了。佛為示道大師,若無佛出世,無始以來的相狀無從改變。以世間法來說,所謂的專家是必需透由有經驗人的引導,經過長時的學習,於社會上實際歷練,才會成功,斷然無任何僥倖,更何況佛法是如此深廣,所以不能等閒視之,若沒有一種標準來衡量,往往落入增上慢的範疇,乃至走向錯誤的道路,而衡量的標準無非只有教證二法,若經過來人的指點可以很快掌握要領,現見世間人不乏有聰明具學識者,而仍不免輪迴受苦,更何況沒有這樣條件的眾生佔多數,仍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沒有機會脫離,足以證明佛法確實是需要有過來人的引導,其來源必需來自佛陀無誤的教證二法,因為佛已經斷一切過失,具足一切功德,是一種圓滿的相狀,依著佛陀所走過的道路,自然我們也會得到相同的果證,這就是法的內涵。廣論云:..至言及論諸大教典,雖是第一最勝教授,然初發業未曾慣修補特伽羅,若不依止善士教授,直趣彼等難獲密意。設能獲得,亦必觀待長久時期,極大勤勞。若能依止尊長教授,則易通達,以此教授,能速授與決定解了經論扼要,其中道理於各時中茲當廣說。‘

教法不出教證二法,如《俱舍》云:「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。」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。教正法者,謂是抉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;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抉擇時所抉擇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種,成為因果。

要學習教法的理由,是因為存在的狀態有三種,顯現分,隱蔽分,極隱蔽分,顯現分是屬於感官的部份,動物也能了知,至於隱蔽分,是無法以感官得知,存在但無法以現量得知的就必需依靠比量的方式來求證,於初學者來說,道的內涵大多屬於這種範圍,所以比量的修學對我們來說就變得非常重要,同樣的修學者,具不具比量,信心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,就像想要到達目的地,要依靠清礎無誤的地圖一般,透由地圖,正確無停滯地到達目的地,得到最後圓滿的果證,教證二法是因果關係,並非別別無關。
    在意義上來說,無間斷地圓滿教證二法是很重要的,此生有因緣依此漸次增長,來生再值遇又相續了前世的修行,一直修學到如同佛陀一般,非一兩生能成就,而是多生多劫,所以修學佛法就分成兩個層次,增上生與決定勝,”龍猛依怙亦云:「先增上生法,決定勝後起,以得增上生,漸得決定勝。」此說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,次第引導。聖者無著亦云:「又諸菩薩為令漸次集善品故於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者,為說淺法,隨轉粗近教授教誡。知中慧者,為說中法,隨轉處中教授教誡。知廣慧者,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。」,有了通達教證二法的人住世,我們就可以說教法住世,教證二法,是一種標準,有它的來源根據且需透由義理簡擇,乃至最後親證,這樣嚴謹的修學方式,就像一把尺,不因人而異,隨己意樂擅自增減,放之四海皆準,修學就可以不浪費時間,避開不必要的矛盾與困擾,最重要的是避免走入偏狹停滯乃至錯誤的道路而不自知。

來自佛陀的傳承,修學會快速地進展,如理依止具足教證二法的師長,可以一生圓滿曠劫之因,得以超凡入聖,比如具傳承的口傳,即使無法理解,因加持的力量,具不具口傳在修學經論上,具口傳者會更容易有深一層的體會,在往後大乘法流三摩地的階段,往昔所領受的這些口傳,會自然現起且通達,這就是傳承加持的力量。

 


因明學概觀

2014-05-10 10:31

小理路(一)

小理路(一) 學習是很重要的一件事,為何不想學?可能是人生沒有宗旨?可能是對不圓滿的世間觀察不夠而滿足於現狀?也可能是過於高估自己的修行,而忽視佛菩薩所示現的祖師大德的經驗?我們必須不停地學習直到成佛為止,因為只有成佛才是圓滿狀況,而這條路又是我們未曾走過的,學習是為了解決自他苦樂的問題。    ...

—————


唯識

這個項目沒有資料


中觀

這個項目沒有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