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部大論修學講堂


小理路(一)

2014-05-10 10:31

小理路(一)

學習是很重要的一件事,為何不想學?可能是人生沒有宗旨?可能是對不圓滿的世間觀察不夠而滿足於現狀?也可能是過於高估自己的修行,而忽視佛菩薩所示現的祖師大德的經驗?我們必須不停地學習直到成佛為止,因為只有成佛才是圓滿狀況,而這條路又是我們未曾走過的,學習是為了解決自他苦樂的問題。

    前面提到聞思是與修有關,那麼要如何聞思?五大論第一堂要做的事是萬事萬物的歸納與分析,眾生緣境生起種種煩惱及顛倒妄想,所緣是境,能緣是心,依次深入才能找到病源,這是緣起法,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,有人認為理路只是訓練頭腦,但以宗大師教法而言,這是修行的基礎,對於普遍無此環境助緣的人,要下功夫及相互砌磋才會有收獲,這跟獨自閉關性質不同,是所有過來人的經驗,攝類學所涵蓋不只是一些名相理路,還跟修行有密切的關係,比如空性的修持,以一與異的方式簡別,可以將諦實有究竟存不存在,歸納為兩個區域,有的話要嘛是一不然就是異,無第三者,將內心的顛倒執取,精確地判斷是否為真實,不含糊籠統,如此修行就簡捷迅速,這是宗大師教法的主要特色,另外,心與物質兩者在體性上的差異及如何相續,若能好好了解,可以證明前後世之有無,及輪迴是如何流轉,透由催眠或神通來證明前後世,並非正確有力的做法.

    修行大致上分成兩個階段,理路的推衍,及由推衍的結論來觀察道之體性,前後有因果關係,也就是理路的推衍愈清楚,實修的行相也愈清楚,就像是要做複雜的數學運算,首先必須把九九乘法學好一樣,另外的此喻是,家裡的東西若善加分類歸納,要找容易,因為善知體性差別,運用起來更恰當有效率,而不會一團亂,學佛不也是如此,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,緣起法就是如此,五大論是依次第學習增上,沒有不學前面而能知道後面的,至於有些不透由此方式而成就者,只能說宿世已打了很好的基礎,一般人要跟隨可能條件不足,容易成為斷邊的偏執,或遮止思維而修,於聖教有極大的損害,既使宿世已有基礎,還是要依正常的軌範行之,為後世學者樹立學習的榜樣,完全是著眼聖教及眾生根基不足的緣故,所以不可不慎!

    攝類學,顧名思議就是萬法的歸納統攝,就像漢傳的百法名門論,若對萬法的體性及歸納不清楚,依此為基礎開展的道的行相也會模糊不清,所修就不會正確不會得力,比方補特伽羅(眾生) 一詞,要了解它的體性有幾種用意,可以知道眾生不斷相續的是什麼?所執的我倒底是什麼?這些跟解脫等法類有關,若不學就會對白馬是否為白色或補特伽羅分不清楚(馬為補特伽羅是心不相應行法,非色非心,白色是色法,兩者相違),往後道的行相就不清楚,心中的疑團始終都在,在証得現量前的基礎是比量,是因果關係,比量不清楚,現量如何能證?聞思的清楚與多寡與否會間接地影響修行,聞多則思多,思多則修行堅固無疑惑,這是何以從那爛陀到三大寺重視辯經的理由,也是何以宗大師教法快速成就的主因。

    攝類學原意為理路幻鑰,被比喻成開啟佛法寶藏的鑰匙,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如同滿屋子的寶藏,雖知有寶藏,若無理路的鑰匙仍無法獲得,是多麼可惜,可見其重要性,可以視為佛法的基礎入門,所有法類皆依此衍生,攝類學分三,小理路,中理路及大理路。

在進人正題前,先談談如何辯經..

辯經的條件

1. 由傳承師長授課講解論典意義。

2.背誦論典及定義。

3.疑惑及差別處,透由同行間立宗答辯來釐清。

4.於艱澀處請師長開釋。

5.結合師長傳授之道次,時時以所學結合思擇而修。

6.由於疑惑之排除及道的進展,最後成為宗義的持有者。

有鑑於大多數人不具足因緣,因此編排的方式,要引起足夠的聞思,並直接導入修行。

思辯的方式

問方會引一段經文或定義,根據這些提出執疑,討論其差別行相,試圖在來往問答之間能夠釐清,直到了解整個意義,再換主題,雙方各有主張,並且要固守,固守必有立因,原因成立與否要看是否周遍,往返通常都問:是不是或有沒有,據此確立主題的方向,再問為什麼,根據原因並考察其是否周遍,思辯原理大致如此,貴在答辯經驗,而不光是分析辯論的理則。

比方一個不知道白馬不是顏色的人,首先問:白馬是顏色?(因為問一個已經知道白馬不是顏色的人,此問題沒有意義),對方答:是,問:為什麼?答:因為是白色,而被問者心中承許的是"白馬是顏色‘,支持的理由是"白馬是白色",所立"白馬是顏色",能立‘白馬是白色",所立與能立都有問題,雖然"只要是白色就遍是顏色",這點挑不到毛病,此處周遍,是第一要觀察點,但是在第二觀察點,"白馬是白色"卻是"因不成‘,因為白馬是補特伽羅,補特伽羅不是色法,是非色非心,而白馬身上的顏色才是色法,色法是眼識的所對境,而補特伽羅不是眼識的所對境,所以我們看到的是白馬身上的顏色,而不是看到白馬本身這樣的補特伽羅,所以"白馬是白色",因不成的理由是"白馬是補特伽羅",針對上述需觀察的兩點,反覆推敲,辯論的要點是如此,惟有無誤地排除相似點,佛法才能深廣地推展開來。

—————

返回